山川太行山在县西五十里,绵旦数千里,峰谷石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总皆太行也。五岩山,在县西四十里。山有五谷,东南一窟,孙登室也,即五岩洞。牟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曰:谷顶似牟,因以名焉。鹤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世传变鹤楼此,故名。浅山,在县西南之尽处。侯趄则与林县接境,尽太行之麓也。飞凤山在县西五里,以形名。神山在县西三十里。中山在县西贤泉之北。柏尖山在县西五十里。孤峰特峙,群山环拱,淇水奔流其下汇为深潭,怒号之声,响振林谷,土人呼为白龙潭。
黑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长沙沟水发源于此。按旧志:犊子牵黄犊游息邑西黑山中,时少时老,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相合俱去,人莫能追。左思魏都赋曰:连眉配犊者,是也。枉人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郦道元水经注曰:长沙沟水又东经枉人山,俗傅为博望冈。因上旧有张相公祠,疑祀汉荡阴令张迁。迁与骞音相近,遂讹为博望侯祠也。
荡水在县北二里。水经注曰:荡水在县西,石尚□,东流经县城北,县因水名。唐贞观三元年,以水微温。久改名汤,魏都赋所谓温泉毖涌者也。今出牟山下石,尚或其别名。东流至高暵,与宜师沟水合。水经注曰:荡水东与长沙沟水合。二水既合,下流河隘难容,而洹水亦时泛溢。万历初,屡溃,邑东苦之。郡守常公由大坡、青塳、高城改入卫河,安澜者数十年。岁久壅淤。四十五年,堤决菜园东,知县韩作楫□之。天启二年,决大坡村官地内,知县杨朴,具启赵藩,启赵藩合力修濬。崇祯五年,决青塳村,知县乔仑筑堤障之。九年,复决米园东,知县沙蕴金筑堤障之。其后淤浅日益甚。菜园以下堤屡决。至顺治九年、十年,水患愈大,邑东尽渰没。其堤虽屡经修筑,然下流未濬,每遇夏秋水涨发,河身不能容,势必溃,亦邑东偏之大利害也。顺治十四年二月,知县康久叔奉郡守宋公檄,□河二十里,阅雨月竣工,刻石纪之。嗣是修筑久废,河水为殃。安汤父病。乾隆三年,知县杨世达会同安阳令陈锡格,详请动帑金修筑旧堤,自洪桥起,至黄门闫家桥止,计长二十五里,河口克五丈,高五尺,躬驻河千,往来省视督理,务期汞固,水害不侵,民咸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