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产品“稳定性”的限制。
释放天性的鸡更爱打斗,容易出现残次鸡;自由采食的鸡容易误食垃圾、污水,影响其健康和肉质风味。
02
平养
与散养相比,平养模式把鸡的活动场地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室内。
通过自动环控系统,鸡舍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环境,机械化管理程度也更高。
少了撒欢地户外运动,鸡群可以更专注于“长肉”。
吃什么,补什么,都可以更精准地被调控,鸡肉的品质会更稳定。
由于养殖密度增加,养殖场对疫病的防控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以避免爆发大规模疫情。
这对于养殖场的硬件设备,饲养人员的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
笼养
顾名思义,这种模式必定有“笼”。
根据笼位的堆叠方式,又分为阶梯式和层叠式。
阶梯笼,鸡儿们早就住上了阶梯式住房。
层叠笼,更像我们的摩天大楼。
在这种模式下,从出生到出栏,鸡成长的每一步都被精准调控,成为高度工业化的产品。
用最少的地,养最多的鸡;长势可控,出品稳定。
笼养鸡,对追求“产更多鸡肉”的企业而言是更高效的选择。
但是由于缺乏运动,笼养鸡的鸡胸率会有所下降,鸡腿、鸡爪、腹脂率相对更高;
鸡肉吃起来也会少了些韧性,不如散养鸡那般多汁。
此外,全球呼吁“动物福利”的当下,“无笼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04
复合模式
综合考虑养殖效益、管理成本和鸡肉风味,
养殖场也开发出了很多介于以上三个选项的“复合模式”,
在养殖密度、活动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
↑↑↑地面平养+运动场
保证规模地同时,让鸡有一定的户外活动空间。
↑↑↑开放式笼养
即便在室内养殖,也让鸡享有上蹿下跳的权利。
↑↑↑阶段性笼养
根据不同出栏需求,在鸡的不同生长周期上笼养殖,阶段性“释放天性”。
一般而言,养殖密度越高,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下,均摊到每只鸡的成本越低;
但考虑到鸡肉的风味口感、动物福利、联农带农的政策需求等综合因素,
散养中华土鸡仍有可观市场需求。
随着养鸡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
更标准化、更集约化的笼养鸡将不可避免地挤压传统放养土鸡的市场份额。
物以稀为贵。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为一只优质散养土鸡支付数百元,将成为新的共识。
那么,
你愿意为一只“更快乐”的鸡,
支付更高的价格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