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位,是为魏文帝。曹丕与司马懿私交甚密,甚至在争夺储位时得到过他的鼎力相助。然而,曹操临终前曾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之相,日后必干预朝政。”曹丕虽对司马懿心存戒备,但迫于人才凋零,临终前仍将他列为托孤重臣,辅佐年幼的曹叡。这一决定看似冒险,实则反映了曹魏政权的人才困境——当时的名将谋士已如秋叶凋零,曹丕不得不倚重司马懿的才能。
曹叡即位后,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权术手腕。他对待司马懿的策略极为精明:需要时赋予高官厚禄,利用其才智;无需时则迅速剥夺权力,令其归家闲居。司马懿虽老谋深算,却在曹叡的操控下沦为“高级打工人”,始终未能长期掌握实权。
(曹爽形象)
曹叡病逝后,幼主曹芳继位,托孤大臣为曹爽与司马懿。曹爽虽掌大权,却才能平庸,屡次发动战争却屡战屡败,导致朝野怨声载道。司马懿抓住时机,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彻底掌控朝政。许多人认为司马懿早有篡位之心,但史料显示,他的崛起更多是迫于形势——曹魏宗室对他的排挤与猜忌,最终将他逼上了权臣之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司马师废黜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则进一步架空皇权,甚至逼得曹髦奋起反抗,最终血溅宫闱。曹髦虽败,却以悲壮的结局展现了帝王血性。司马昭随后灭蜀汉,其子司马炎更是废魏建晋,终结三国分裂,开创西晋王朝。
(晋武帝司马炎的矛盾人生)
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早期励精图治,推行“太康之治”,但其晚年沉溺女色,后宫嫔妃逾万,甚至以“羊车望幸”的方式决定临幸对象。更致命的是,他大封宗室为王,并传位于痴傻的儿子司马衷,为“八王之乱”埋下祸根。这场宗室内斗持续十余年,彻底摧毁了西晋的国力。
(西晋的覆灭与末代君主的悲剧)
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擅权乱政,引发诸王混战。从赵王司马伦篡位,到东海王司马越最终胜出,司马家族在权力漩涡中自相残杀,导致北方空虚。匈奴汉赵政权趁机入侵,俘虏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两位末代君主受尽屈辱,最终惨遭杀害。
(历史的轮回与叹息)
短短五十一年,西晋从统一走向灭亡。长安与洛阳的细雨洗不尽战火的痕迹,而南渡的司马睿则在建康另立东晋,延续司马氏的血脉。历史的尘埃中,曾经的帝国辉煌如昙花一现,唯留后人唏嘘:权谋与野心,终敌不过时代的洪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