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宗知识】维吾尔族舞蹈的三种形式

2025-06-02 07:50:41

世界杯足球球队排名

虽然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不同地区的舞蹈各有特色,但是维吾尔族各种舞蹈共同风格和主要特点是:昂首、挺胸、直腰...

虽然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不同地区的舞蹈各有特色,但是维吾尔族各种舞蹈共同风格和主要特点是: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各具特色,多姿、快速的旋转经常戛然而止,在舞蹈高潮时通常都有竞技性旋转;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在维吾尔族歌舞的音乐伴奏中,多用切分音和附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艺术处理的,还常常使以周期性的复合节奏型稍加变化而贯穿始终,乐曲的性格和舞蹈的步法随之改变。

维吾尔族舞蹈按照表演形式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而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会带有表演因素。

自娱性舞蹈“赛乃姆”是广泛流传在新疆天山南北各绿洲、最为普遍而灵活的舞蹈形式,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据史籍关于清朝回部乐的记载,它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原是一种古代新疆节奏平稳、旋律优美的民间曲调,配以庄重、稳健的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塞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12木卡姆》,作为琼乃额麦后半部分中情绪上升的欢乐歌舞。

各地区赛乃姆的曲调虽有不同,节拍却基本一致,以4/4、2/4拍为主,哈密等个别地区有5/8拍、7/8拍。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3-5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和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以及掌握舞蹈速度的手鼓等。

赛乃姆名称前常冠以地区名称。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南疆赛乃姆,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以伊犁地区为代表的北疆赛乃姆,风格潇洒、豪放、轻快;以哈密地区为代表的东疆赛乃姆,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

风俗性舞蹈萨玛原是古代新疆一种欢快的7/8拍民间舞蹈形式,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伊斯兰节日如肉孜节、古尔邦节的群众舞蹈活动,由男子聚在清真寺前的广场上集体表演。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沉稳舒展,富有劳动生活气息。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用铁鼓和唢呐伴奏,节奏有4/4、2/4、5/8、6/8拍,音乐刚健。萨玛舞被收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12木卡姆》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

表演性男子舞蹈纳孜尔库姆是婚礼、喜庆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目,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4/4拍,音乐急促跳荡。在《吐鲁番木卡姆》的伴奏下进行,开始只是和着乐曲与伴唱跳一般性舞蹈,当歌词转入“哎,哎,纳孜尔库姆”及其专用曲调时进入特定舞蹈。表演分为两部分:对舞步法以蹲步、跳步为主,舞者以风趣、诙谐、幽默的动作模拟劳动或各种人物形象;竞技只以鼓声伴奏,技巧动作有跳蹲、跳转、动肩转等,舞者互以高难动作压倒对方,在观众有节奏的呼喊声中献艺表演。伴奏乐器为艾捷克、弹拨尔、热瓦甫、手鼓、唢呐、铁鼓等。各地多有半职业性的纳孜尔库姆艺人。

供 稿 | 民宗中心

编 辑 | 金琳堡

责 编 | 郑海洋

审 核 | 陈岸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