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大帮铲地

2025-06-13 20:27:41

世界杯足球球队排名

铲地分为“头遍地”和“二遍地”之分,“头遍地”主要是锄草、开苗、松土;“二遍地”主要是打叉、间苗、见草锄草相对“头遍地”简单一...

铲地分为“头遍地”和“二遍地”之分,“头遍地”主要是锄草、开苗、松土;“二遍地”主要是打叉、间苗、见草锄草相对“头遍地”简单一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生产队集体经济,就是所谓的“大锅饭“,不过各生产队情况不同,也就有了”锅大、锅小“的区分。笔者所在的生产队只有十几户人家,大概是全县最小的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管理很传统严格,生产效率较高,因此收益也较高。即使是吃“大锅饭”,社员们的劳动觉悟也是挺高的。

铲地是东北人的俗称,泛指铲各种庄稼,如果细分又有铲高粱、玉米、大豆、谷子等等。

大帮铲地必须有一种组织形式,不能乱来,不是你想铲哪垄就铲哪垄的,常见的组织形式是有一个“打头的”,相当于领队,他是一帮人中领头的,他的速度决定整体的速度,开始劳动到中间休息,至收工都看他的。他有可能是生产组长,也有可能是生产队长,但至少是一个老把式。

在排垄形式上一般有两种形式;有“一字形”的,打头的铲第一垄,后面的社员按顺序一字排开,谁排到第几位就是几位,至少今天的劳动顺序不能改变,这样谁摊到哪垄是哪垄,防止随便挑垄;再有就是“人字形”的,或者叫“雁翅形”的,“打头的”居中间,称为“开标的”,左右各一人称为“贴标的”,按左右分为“贴里标”和“贴外标”的,后面铲地的人员分“左撇”和“右撇”排在左右两边。这种排列顺序不能随便打乱,恐怕会连续数日,到地头重新排垄时也是这个顺序,一般采取是“老牛磨”的方法,就是整体左右大翻转。这种“雁翅形”的铲地排列方法是运用最多的。

铲地有一个规矩:铲地中任何人不得超过“打头的”,“雁翅形”排列就是打头的居中最靠前,后面两侧依次排开,非常像“人字形”的大雁群。后面的人根据水平有铲的快慢之分,前后差一些无所谓,但是唯独不能超越打头的,如果哪个不识好歹的“愣头青”往前冲,超过了打头的,如果惹打头的“急眼了”,那打头的腰下一用力,妥,那就抡起胳臂开搂,后面的人就遭殃了,打头的就会不直腰一个劲地搂,如果地垄短一点,手慢的就会落下好几垄,就看见地里往哪边铲的都有,可能一直干到下班的时间!这被称为“惹毛了”。这样,许多人会暗骂那个惹事的“愣头青”。

铲地最要功夫的是铲高粱,笔者所在的地方高粱种植面积占百分之七十,所以铲高粱是第一技术要活。高粱苗要求是一条线,苗间距是五、六寸左右,要求边铲边“开苗”,这锄头功夫有钩、挑、抹等技术,手法要稳、准,不伤苗,不漏草。如果技术不行的就要多动手拔苗或草,因此非常累腰,许多新手会叫苦,笔者15岁读初中时放农忙假回家铲高粱时,就已经很成手了,顶上整劳力了。

铲玉米比较简单,玉米是按垵播种,距离固定,如果锄头功夫不行,就多动手间苗。

铲大豆要求上锄角要虚,不能往垄里面抠,会伤到豆苗的。

铲谷子基本上就是铲垄的两帮,这被称为“夹板撸”。中间“苗眼”不动,因为谷子后面需要人工手动间苗。

铲地的季节正是六月份气温升高少雨的时候,大太阳下草帽是必备的装备,光膀子穿背心胳臂肩膀晒秃噜皮是免不掉的,不过晒过了就没事了。

山区的坡地石头很多,锄板很容易就磨卷刃了,锄草就不快了,用不使用的旧镰刀头可以削去卷的刃。听说黑龙江那边都是黑土地,没有石头,土特别粘,容易粘锄板,于是每个人带一个小木片,专门用来咔嚓锄板。

铲头遍地一般要求早铲,一般苗出齐之后就开始铲了,如果铲的过晚,草苗一起长,不但铲着费劲,还容易最后铲不过来而撂荒。而且“螳地”必须跟上,俗话说“三铲不如一蹚”,只有勤螳地,土才能压住地里的杂草。

二遍地比较简单,一般是“见草下锄”,对于玉米发出的叉需要掰掉,否则它空耗养料也不能结棒。

铲大地绝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尤其身单力薄技术差的人;顶着烈日挥汗如雨,望着没有头的长垄,干一天下来,不知腰在哪儿!有许多知青写过这样的回忆。

对于锄头的种类不同的地方有着很大区别,中原地区的锄头有许多种类,但大部分是“方头”的,许多类似镢、板镐之类,其主要作用是松土。

东北地区的锄头是尖角的,更利于锄草。

东北的锄头也有多种区别:除了锄板是长三角形一致外,主要区别于“锄钩”。根据钩长短可以分为:小八钩,大八钩,顶手钩子,过手钩子等。

这种“过手钩子”,比较沉重,耪地非常有力度,最适合铲硬地,因为钩子长很有弹性。这种锄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产物,以后就没看到再生产过。

这是“顶手钩子”,没有“过手钩子”长。

“二遍地”也包括“拔谷子”“拔糜子”等,虽然不用锄头,但是时间段属于“二遍地”时期。

过了“二遍地”之后,大田的管理基本告一段落了,这时候也进入到了入伏阶段,青纱帐已经起来了,这时候被称为“挂锄”了,顾名思义,锄头挂起来可以休息了,从这一直到秋收前,属于农闲阶段。有句话讥讽某些不合格的农民为“二八月庄稼人”,因为“挂锄”时指的是八月,就是指农闲时的所谓庄稼人。

这种拉大帮铲地的岁月已经过去近40多年了,自从生产队解体后就再没有见过。现在农村生产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播种已经是“精量播种”,不需要间苗了,种完地就开始打“除草剂”,也不需要锄草了,都是一家一户的经营,地里也看不见大帮的人群了……一切都在变。

笔者今天把这些过去的回忆翻出来,是想通过这些能勾起同属那个年代朋友们的共鸣,不是说那个年代有多么好,而是我们的青春是值得留恋的!

欢迎关注作者的头条号

(见图片右下水印“头条@鸿雁b”)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