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
编者按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漫天雪飘中举行落成典礼,南极广袤无垠的白色大地上,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发展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为我国和平利用南极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5年2月20日是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40周年。海洋档案特推出“南极长城站40年”专栏,以档案的视角和温度与您一起回顾那段往事。
1978年,国家海洋局提出“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开展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建议。中国南极考察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起来。
1978年的中国,百废待兴,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南极洲的卫星影像。图/NASA/Davepape/CC0
首先,南极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这里覆盖着百万年历史的冰层,是研究古世界气候变化的“标本”;南极大气的透明度、明净度和干燥度都特别高,在这里开展天文观测,效果堪比在轨观测;南极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具备科研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片未被开发、占领的“净土”,国际上对这种未定主权地区,往往偏向于遵循“占有并持续管理”的原则确定所属,也就是“跑马圈地,先到先得”。南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各国对这个地方一直垂涎三尺。各国提出南极领土归属的根据,有的是首先发现,有的是大陆架的延伸,当时,已经有7个国家在地图上把南极分割,其中,英国、阿根廷、智利分割的领土互相重叠,而美国、苏联等国不承认任何国家提出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领土要求的权利。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新中国正经受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酷考验,根本无暇顾及南半球正在发生的事情。
由于这种“春秋战国”式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产生了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领土要求,规定南极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1日签订,生效于1961年6月23日,条约原始签字国是已经到达过南极的美国、英国、阿根廷、智利、苏联、日本、比利时、南非等12个国家。
虽然《南极条约》已经“冻结”了所有缔约国家对于南极的领土要求,但是这种平衡并不稳定。
一段不愉快的回忆
在中国南极考察队第一次登上乔治王岛之前,南极一直是独属于西方世界的一块“神秘之境”。整个19世纪乃至到20世纪中叶,西方各国的开拓者不断地深入南极,进行科学探索,甚至在南极出现了领土纠纷。200多年的南极探险之旅,一直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1912年12月14日下午3点,挪威探险队员终于到达了南极点
1912年12月17日,阿蒙森和队员们向“南极之家”告别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站和100多座夏季站,而在中国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也是唯一一个,在南极事务上没有发言权的国家。
1983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决定,批准我国加入《南极条约》。一个月后,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当年9月,中国代表团首次以缔约国身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12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中国代表团只有三人,郭琨是其中之一。这次会议的经历,对郭琨来说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回忆。
南极条约生效30周年纪念邮票
“从座次到文件发放,中国代表团受到的都是二等公民的待遇,协商国的代表按名字首个字母排序依次坐在前排,我们都是随便坐在后面,也没有桌子。发放会议材料的时候,递给我们的袋子里只有会议的议程安排和与会人员名单,关于会议的内容,一个字儿也没有提。”
这些“待遇”,让第一次参加《南极条约》会议的郭琨很是郁闷,但是真正让他深感屈辱的,是当大会进行到表决阶段时,主席团主席的一记闷锤。当大会进行表决的时候,会议主席把手边的榔头一敲,说:“请缔约国代表退到会场外喝咖啡。”
郭琨说,他“几乎是含着眼泪”从协商国代表的身后默默退出会场的。“当时我就想,堂堂10亿人口的国家在这里没有发言权、表决权,还被人逐出会场,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这和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原因就是中国在南极没有建站。”
在会场外,郭琨气愤地说:“不建成中国自己的南极考察站,我决不再参加这种会议。”
客观上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对于遥远南极的了解,确实是微乎其微。
从基础开始学
1981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国家科委副主任、著名地质学家武衡任委员会主任,成员来自国家科委、外交部、海军、国家海洋局等19家单位。郭琨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后文简称南极办)主任。南极办成立时,主要成员只有5个人。
5个人还远谈不上真正展开南极科考,他们主要做的是前期准备,面前摆着三个看似简单却毫无基础的问题:南极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研究南极;怎么开展南极工作。
“当时,咱们国家没有研究南极洲的专业书籍,也没有这方面的专家,我到北京图书馆,只查到了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的报告资料。”郭琨找到的唯一一本关于南极的专业书籍,竟然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旧书。“一个朋友在旧书摊上看见了一本《两极区域志》,他知道我在找关于南极的书,就买下来送给我。书上面写着出版日期是民国25年,也就是上世纪30年代。这本书是个英文译本,里面有一些关于南极洲的资料。”后来,郭琨一直珍藏着这本旧书,可见当年他拿到它时是多么的如获至宝,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当时对南极了解的匮乏程度。
经过了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南极办和海洋局情报研究所合作编制了《南极和南极考察》、《南极考察的意义》,部分解释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别人科研成果的汇总,一个是我们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基本上都是案头文字工作,相对容易得多。
国家海洋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原办公楼
但是第三个问题“怎么开展南极工作”,纸上谈兵显然不行。南极办提出的方法是“派出去”和“请进来”。“请进来”,就是邀请已在南极洲建站、南极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的专家来华,介绍南极考察经验,商谈考察协作等项目,提供部分南极考察资料,并向中国南极考察队提供培训。“派出去”,则是中国科学家直接参加外国的南极考察团,以“留学”方式培养自己的南极专家。
1980年,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中国科学家董兆乾、张青松首赴南极考察,揭开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序幕。一直到1984年建站以前,国家共派出48名科技人员到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智利、日本和德国的南极考察站或考察船上工作,其中参加越冬考察的有12人。
郭琨也曾在1982年先后两次带着考察组到西南极乔治王岛上的智利站、阿根廷站和波兰站考察。“那时候,我们已经在考虑建站问题,我主要考察他们是怎样建站的,尤其是如何建造高架式的房屋,还参观了考察站内的实验室。”中国科学界对南极的向往和热情也在涌动、积聚着。
去往南极路上的“四大难关”
登陆南极,建设科考站,一路上有四大难关:
1、西风带。在南纬40度到60度间,有一片被称为“咆哮的西风带”的危险区域,这里常年盛行着8级大风,卷起超过7米的大浪,是所有船只南进的“鬼门关”。
正是由于西风带的阻拦,使得南极成为了最后一块被人类发现的大陆,至今在中国极地科考队员间,还流传着“没见过西风带的咆哮,就不足以谈晕船”的说法。
赤道常年受热,形成了南北两条副热带高气压带,当风从这里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吹时,由于地球自转,形成了两条西风带。因为南半球陆地少,所以这里的西风彻底放飞了自我,形成了“咆哮的西风带”。图/Wikipedia
2、浮冰。南极大陆面积有1239万平方千米,但南极洲的总面积却是约1400万平方千米,这多出的近180万平方千米,都是南极冰盖向海洋延伸出来的冰架。冰架边缘的冰时不时会就脱离,形成浮冰。南纬60度到70度间的浮冰区,暖季浮冰最少,也最薄,而寒季,这片区域的最北缘能到达南纬55度。想要穿过浮冰区,就必须要有破冰船。
▲ 科考船和浮冰的碰撞会导致船体受损,大量的浮冰聚集将会卡住科考船不能前行。图/Universal Images Group
3、短暂的登陆期。南极的季节只有两个,暖季和寒季。从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到3月中旬,是短暂的暖季,科考、旅游都要在这个窗口期内完成,如果错过这个季节,那等待人们的,只剩下漫长的黑夜与刺骨的寒冷。
4、极端的气候。南极沿海地区会比南极内陆暖和得多,但即使是这里,暖季最暖月的平均气温,也只有0摄氏度。更为可怕的是,在南极内陆因寒冷形成的高气压,不断地向沿海地区输送着狂风,据统计,沿海地区每年有200多天,都在遭受着8级以上大风的肆虐。大风卷起冰雪,形成暴风雪,在一个晚上,就能将一座考察站掩埋。如此恶劣的条件,对建站、生活,都是极大的考验。
▲ 南极洲气候异常寒冷、终年覆盖冰雪,为寒带冰原气候,号称世界风库、寒极、干极。南极洲乔治王岛,研究人员在强风下穿越冰川。图/Bobbushphoto
南极 我们来了!
1984年6月,《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得到批准,中国决定在南极建立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但是,这时候的中国,不光没有破冰船,连适合在南极地区使用的羽绒服、皮靴、防寒手炉等御寒装备,市场上都没有供应,只能现设计,现生产。
▲1984年,抵达南极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图/《国家记忆·征战南极》纪录片
南极气候对建站物资和科学仪器设备的质量要求也特别高,“比如对建站房间的要求是:防寒、保温、抗风、防火和防雪埋,所以房屋的建筑材料都是双层钢板内夹聚氨酯泡沫塑料,墙板轻,建筑是组合式的,钢板在-50℃至-60℃的情况下也不能开裂。”
郭琨说,在南极建站,缺一个螺丝钉也是大麻烦,所以重要的零件,他们都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国家为南极科考站建设划拨的资金是2000万元。在最初的资金预算中,有中央领导批示,能用2000万元建起一个无人站就算成功。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些钱建起了一座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长年科考站。
1984年10月8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全体考察队队员在北京体育学院进行了训练,主要是营建、抢险救生、防火灭火、学习《南极条约》以及体能训练等。邓小平为他们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极大鼓舞了考察队员的信心和士气。
1984年10月15日:邓小平为中国科学家首次考察南极的题词
1984年11月20日10时,中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前往阿根廷南部的南极门户港口——乌斯怀亚。科考队乘坐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是1979年刚刚下水的、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的万吨级科研船,它虽然不具备破冰能力,但是能扛住海上12级的风浪,还具备一定的抗冰能力,即使是某个船舱被浮冰撞破进水,也不会沉没。与向阳红10号一起出发的,还有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
此时的南极,已经进入了暖季的科考“窗口期”,为了能够尽快抵达目的地,科考船开足马力,11天就抵达了赤道。队员们一路上虽然晕船不止,但还是都沉浸在踏入南半球的喜悦之中,他们可能无法想象,接下来等待他们的西风带,将是多么恐怖的体验。
▲ 穿越西风带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海浪已经拍上甲板。图/《国家记忆·征战南极》纪录片
“海上无风三尺浪”,而据向阳红10号当时的航海日志记载,当时西风带区域的海风,已达到了8级。万吨巨轮,在如此凶猛的惊涛骇浪上,就仿佛是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海吞噬。在这样危险的海域航行,必须时刻让船头与海浪的方向保持一致,否则一个侧浪打来,船就有倾覆的危险。
“船只在惊涛骇浪中剧烈地颠簸摇晃,船体倾斜,船壁扭曲声,怒吼的波浪冲撞船体发出的‘咣当、咣当’巨响,令人心惊胆战。”对于当时的感受,科考队队长郭琨依然是记忆犹新:“假如船体承受不住风浪的打击而破裂,那结局必然是船毁人亡。”
郭琨说,当时晕船的队员占60%,连续呕吐的占7%,就是不晕船的队员也感到饮食无味,睡不好觉。
“将近600个人,吃饭的时候,到餐厅的不足三分之一。队员晕船晕得厉害,一看见饭菜就恶心。到后来为了保证队员们的体力,我们要求党员和团员带头到餐厅吃饭,带头到甲板上活动。”
有队员无奈地开玩笑说:“歌里都说大海是母亲,我看大海是后娘啊!”
▲ 经受西风带考验的科考队员。图/《国家记忆·征战南极》纪录片
为了能够尽快通过西风带,向阳红10号24小时不间断航行,经过六天六夜,终于通过了这片“死亡海域”。当科考队抵达乌斯怀亚的时候,维修人员发现,向阳红10号的船体上已出现了十多条裂缝,多个焊接处都严重受损,这条命,几乎可以说是捡回来的。
12月23日,完成补给、维修的科考船队,再次起航,在圣诞节那天,抵达了建站的目的地——乔治王岛。
其实,乔治王岛所在的西南极洲南极半岛,与中国的距离要比东南极洲(大致为南非到澳大利亚区域的南边)远得多,但是东南极洲的海岸纬度高,浮冰密集,向阳红10号根本穿不过去。乔治王岛的纬度仅有南纬62度,这里浮冰少,距离南美洲又近,补给方便。岛上滩涂平坦,地衣、苔藓发育良好,企鹅、鸟类也在此繁衍,非常适合开展科考工作。
12月30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迎来历史性时刻,时任中国南极洲考察队队长的郭琨,率领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五十四名队员正式登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
1984年12月31日上午10时,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的奠基典礼在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考察队员们把从祖国带来的奠基石郑重地树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
2月20日,长城站落成典礼在漫天飞雪中举行。长城站自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已经成为了中国开展南极多学科考察和研究的重要基地。
原标题:《南极长城站40年 | 40年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南极建立长城站?》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