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对文体的影响

2025-10-05 01:54:25

c罗世界杯冠军

牡丹亭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唐诗繁荣之后,诗体的发展创新是词的出现与繁荣。词在句式上的创新是兼容了杂言句,既有四言、五言、六言、七...

牡丹亭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唐诗繁荣之后,诗体的发展创新是词的出现与繁荣。词在句式上的创新是兼容了杂言句,既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诗体句,也有四六骈体句,还吸收了骈文和散文的长联句式,九言、十一言这样的长句也融入其中。而对偶虽然不是必需的规则,但是,在创作实践中往往多被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在早期的词作中,用对偶构型成为常态,比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杨柳枝》:“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又如戴叔伦《转应词》:“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刘长卿《谪仙怨》其一:“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其二:“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韦应物《调笑令》:“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王建《宫中三台》其一:“鱼藻池边射鸭,芙蓉苑里看花。”其二:“池北池南草绿,殿前殿后花红。”其三:“扬州池边少妇,长干市里商人。”其四:“青草台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其五:“树头花落花开,道上人去人来。”刘禹锡《杨柳枝》:“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还有《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当时的新潮,反映了骈文句式对词的形成过程中的渗透,或者说词的产生有意识地吸收了骈文的句式。

元代戏曲兴盛。由于文人的介入,流行于市井酒肆歌楼的戏曲唱词也大量吸收了骈文的句法,多用骈辞俪句。特别是在文戏中,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就大量用对偶的骈俪文辞。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一折的《油葫芦》曲:“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这里中间基本运用了四组骈句,第一组还是排偶句。在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四折也有大量骈句。如[越调]《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做了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画儿里的爱宠。”这里有的是工整的辞对,有的是内容结构的意对,最后一组对偶是口语化对仗,浑然天成。在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三折里则有更多这种意对的骈句。如《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又如《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意对骈句是戏曲的创新。唱词将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得非常自然,既有口语的朴素流畅,又有骈文的优雅华丽。可以看出,这种骈偶的运用对提升戏曲的唱词艺术之美起了重要作用。

这种用法在明清戏剧里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啊,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与骈文精工的文辞对仗不同,用的也是意对。这种夹用意对在戏曲唱词里很常见,用词精练,可以提升唱词的文雅。骈偶文辞有助于表达循环往复咏叹,有余音绕梁之效,对强化抒情具有重要作用。

而骈文对小说最直接的影响是骈体小说的出现。唐代张鷟的《游仙窟》、清代陈球的《燕山外史》是为代表。明清很多小说的对话、描写也喜用骈体。骈文影响最大的是章回小说的回目,多用骈体文辞来写。比如《红楼梦》: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种八字句的骈句在结构上一般都是用人物名字起头,或作为关键词将每一回的主要情节线索作精练概括,便于读者了解本回目的大体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此外,明清小说的序跋也喜用骈文,这说明骈文对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传统的文化体制里,戏曲和小说原来是属于市井百姓的消遣娱乐文体,不登大雅之堂,也难入文人法眼。文人参与创作后,要使戏曲小说摆脱这种被歧视的境遇,就有意识提升戏曲唱词和小说描写文辞的典雅,以适应贵族文人的审美需要,使其乐于接受这种文体,这样戏曲小说中夹用骈俪之辞,甚或通篇骈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骈文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文类,其对诗词曲赋和小说的文体产生了重要渗透,促进了文体的新发展,也使得这些文体提升了文辞的典雅,具有了新的特点。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3日 13版)

作者:2019年09月23日 13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