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標準字體

2025-08-11 01:10:37

c罗世界杯冠军

有國字標準字體的擁護者指責「青」字下部寫成「円」是「錯字」[3],但按照《康熙字典》,「青」正寫應從「円」,即「丹」的變體,並非國...

有國字標準字體的擁護者指責「青」字下部寫成「円」是「錯字」[3],但按照《康熙字典》,「青」正寫應從「円」,即「丹」的變體,並非國字標準字體依手寫體而規定的「月」。比較篆書中「青」字及下部從「月」的「閒」字,寫法差異十分明顯。

國字標準字體規定了過於嚴格的筆畫規則,並自稱仔細考證過文字的來源。但無論在字理字源方面、在書法方面、在字型設計方面、在態度方面,皆遭到批評。包括:

字理字源方面

编辑

國字標準字體雖稱其對文字來源的嚴格考證、遵從六書、引用多部權威的字書標準作參考資料,但當中有許多違反字理或字源的情況。

例如「靑」、「爲」、「朕」、「禮」、「讀」、「者」、「言」等字的「傳承字形」(亦稱「舊字形」、「康熙字典體」)寫法,都較接近篆形、較符合字理:「靑」,下作「円」,即「丹」字(《说文》从生丹,也可能是从生井声[4][需要較佳来源]);「爲」字以手牽象,會意有作為,上方是「爪」部首,「爪」代表手;「朕」左旁是「舟月」部件,即「舟」字,不是「月」,原指木舟的縫罅,或以長篙撐船的人;「禮」字的「⺬」旁,首兩筆是橫,符合「祭祀的桌子」之象形;「讀」字是形聲字,右旁的聲符是「𧶠」,而不是完全不近音的「賣」;「者」字上方不是老人的象形,與「老」、「考」的上方不同;「言」字是「舌」上有一橫或兩橫,表示由舌頭發出的東西。國字標準字體改成較不符合字理的寫法,違反了官方自稱的「非常重視文字來源考證、造字原則」,「注重區別容易混淆者的偏旁」等原則,使原來的正體變成錯字[5],甚至發生像「黑體-繁」般令群眾顛倒正錯的事,引來詬病。

書法方面

编辑

有些常見的異體寫法已有長久歷史,如「內」雖然在字典裡一直屬於「入」部,但書法史上一向寫成「内」,包括王羲之等人的文字。該重視來源還是重視長年的習慣,確實引起過爭議。過於嚴格的筆畫規則,也使得書法上為了美觀所做的調整都變成了錯誤寫法。因此在書法上,國字標準字體也遭受批評。

教育部推行之國字標準字體,只能說是取其某片段文字而非整體文字之綜觀,就如「月」的肉字偏旁在書法上以楷書寫為「月」字,只有在行楷及行草才採用上點下挑之形,是書寫動作「如何連續」的結果[6]。而「𠫓」字上部寫作三筆而非四筆,不符合歷朝多數楷書古帖寫法[7]。當代著名書法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的李郁周教授多番撰文,批評國字標準字體的這些規定不合道理,違反「楷書傳統字形」和「書寫動作原理」。以「木」字為例,教育部規定它不帶鉤,結果就連顏真卿所書寫之《干祿字書》上的字樣也變成「錯」字。但楷書的鉤其實是書寫時帶筆的結果,都屬虛筆,只要不影響字形字義,不涉「干、于」這類區別,那麼帶鉤與否與對錯無關,不應規定「不鉤才對,帶鉤不對」,應從寬為「以不鉤為原則,鉤不鉤都可以」[8]。李教授更直指國字標準字體「破壞文字優良的傳統造形」[9]。

此外,從事書法教育多年的書法家陳忠建老師,亦在書法教學公益網站上批評教育部網站上的標楷體「完全忽略美感及人性」:「一開始訂定標準字體時,忽略太多手寫習慣及美感。從『手寫標楷體』轉換到『電腦標楷體』中,電腦的美工人員介入較深,審查教授只能針對錯字提出糾正,無暇顧及每個字的美感。電腦的美工人員一向只會畫字,根本不會寫字,卻變成我們的標準。搞不好還是一個工讀生處理的呢?」[10]在網站中,陳老師更列擧原來「手寫標楷體」與「電腦標楷體」的差異[10]。同時,臺東書法家黃永興書寫國字標準字體時會出現困惑。[11][12]

字型設計方面

编辑

至於字型設計方面,批評者不但認為此類將漢字完全依照字書筆數、字源嚴謹規範的結果,反而失去文字之美;同時,由於國字標準字體是以楷書為母體制定而成,將把一些楷書特徵生硬地套在宋體、黑體等其他字型身上,批評者指出將國字標準字體套用於明體等印刷用字體上,反而會破壞該類字體原本設計閱讀上的平衡感[5]。

其中,字型製作公司文鼎論及華航「帝雉號」字體風波時,就直斥微軟系統字型新細明體改成教育部標準宋體寫法後,「已失掉日本寫研本蘭明朝體的印刷字體之美,成為失去平衡的手寫筆法字體,印刷界相當排斥」[13]。而其董事長楊淑慧早於「金萱」熱潮受訪時,已表明覺得有別的字型公司產品被網民批評為「不符合國字標準字體」是非戰之罪,並直言國字標準字體根本不適合印刷:「如果單純用手寫的筆法來定義印刷字體該長什麼樣子,字就會東倒西歪,閱讀感受會很差。」例如「肉字旁部首」的國字標準字體寫法,會影響視覺的延伸性。因此,像明體、黑體等印刷字型,並不遵循國字標準字體。[14]

字型製作公司Justfont的團隊成員,包括葉俊麟、蘇煒翔、曾國榕接受專訪時認為,國字標準字體的意義只能用來學寫字,若是要使閱讀舒適或令字形美觀,還是該用印刷體的標準而非國字標準字體:「就像是依照台灣標準的新細明體,細看會發現字的平衡和美感被破壞。」他們亦指出,各個國家的標準也不同,官方標準或許沒法反映時代。哪怕在日本,標準體的議題爭議也很大,有日本學者主張,真正的標準體應該要參考歷代書法家的字體,而非國家的標準:「漢字的源流相當長遠,在不同時期因為考據資料不同,在字的寫法上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如果以遵循教育部寫法標準就是代表正統,是排除異己的說法,是不太恰當的。」[15]

態度方面

编辑

國字標準字體的製訂者、推行者在面對學者、專業人士及大眾的態度,被指為閉門造車。當代著名書法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的李郁周教授指責過:「標準字體公佈以來,報章雜誌迭有反應,建議修正,而制訂者在公眾場合或私下裏,即使心有戚戚然焉,卻依然大言不慚地說:『既經政府公佈實施,不能再改。』甚至說:『已經輸入電腦,不能再修正。』把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嚇唬得一楞一楞的,好像我們都不懂法規產生的程序,不懂電腦的程式設計;好像標準字體比法律偉大、比憲法穩定;好像不妥當或錯誤的電腦資料要永遠使用下去。法律、憲法不合時代、不合環境、不合潮流、不合社會、不合道理,都必須透過合理的方式適時地修正。標準字體算甚麼?電腦程式又算甚麼?」[16]

字型製作公司文鼎的董事長楊淑慧批評局方閉門造車:「當初臺標體在製訂時,僅找了一群精通訓詁學的學者閉門討論,完全沒有邀集印刷業者、書法家等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商討。但是,用訓詁學專業訂定的臺標體,根本沒有考慮到印刷的可行性與閱讀的便利性。」[14]字型製作公司justfont的團隊也在專訪裏指出,所謂「臺標」是個一直沒有共識的議題,在印刷字型上尤甚:「三十年前教育部的『臺標』制定,不管是印刷廠或是書法家,全部人都驚呆了。這個標準沒有和民間溝通,都造成大家很大困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