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是什么東西?那神仙死后呢? #傳統文化 #古代 #神鬼 #鬼魂 #轉生

2025-08-22 20:39:23

c罗世界杯冠军

古人言:“人死為鬼,鬼死為聻( 從文化上來看,中國自古以來的道家傳承,早已統述性地概括了人世間的方方面面。從生到死,從死到生,每...

古人言:“人死為鬼,鬼死為聻(

從文化上來看,中國自古以來的道家傳承,早已統述性地概括了人世間的方方面面。從生到死,從死到生,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稱謂,光是 人死后的狀態,就被分成了“天地魂”三大類:“天魂胎光、地魂爽靈、人魂幽精。”

其中,也 只有“幽精”的人魂才符合“輪回”的設定。因為人一旦去世,天魂去了太和,地魂散往五岳,只剩三分之一可以進入幽冥,才有機會去喝上一碗輪回轉世的孟婆湯。而喝湯投胎之前的狀態,就成為了后世俗稱的“鬼魂”。

所以,“鬼魂”并不是生命的終點,而只是“宇宙能量迴圈”的一部分,如果人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那么 鬼魂也各有各樣,各安其位。

阿飄們要么在地府排隊登記,要么困在地獄挨罰受刑,要么因為執念或者某些特別的原因而游蕩人間,有的被稱為“孤魂野鬼”,有的被叫做“魑魅魍魎”。

但不管怎么叫,阿飄做久了,也是會有下一階段的變化,鬼如果死了,不是叫“死鬼”,而是 叫作“聻”(jian,漸)。

宋金時期的的音律韻書《五音集韻》中有記載:“ 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是人死后的狀態,而聻是鬼態的進階。

聻的活動場地叫作“聻冥幽境”,它們不用轉世,不用嚇人,連地府判官也奈何不得,它們專門以“嚇唬鬼”為生,甚至還拿鬼作為“食物”。

所以,道教和民間所流傳的驅邪符咒上,常常篆寫這個字,貼在門框上,不管是好鬼壞鬼,見了都得避于千里之外。但是,觀字可知,“漸”字本身的含義,也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 本意上為“變”,那么, “聻”之后,又會變成什么呢?

至極希夷民國時期,魯迅先生修撰了中國古代的小說史,其中所列的宋代志怪雜集 《幽明錄》中就提到:“聻后有希夷,為道法仙宗之本”。

“希夷”是靈芝的又稱,也指“虛寂玄妙”的神仙狀態。一人一山謂之仙,本義是指“登高而去,長生不變”。

由此可見,神仙之后存在兩個狀態,要么魂歸虛無,與天地融合,進入到一個永恒的境界,要么轉世修煉,墮入人世迴圈。而 神態雖亡,神識猶在,無論哪種狀態,永久的神格和記憶(希夷)始終是萬劫不朽的存在。

人鬼殊途,而聻與希夷其實為一體。我們耳熟能詳的神鬼故事,要么雞犬升天,要么墮入十八層地獄,不管是投胎轉世,還是仙墮凡間,都免不了一個周期反復的迴圈。

而與此相對,跳出了生死輪回的“聻”與超脫了天地五行的“希夷”在本質上非常接近,它們都處在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狀態。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人會死,鬼會變,聻過之后,夷希永不消亡。《道德經》中反復陳述的“道”,正是如此一個 “斷絕天地、至高無上”的狀態。

古人的智慧聽起來“玄之又玄”,但稍加對比于西方神話,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寓意了:《希臘神話》中,除了晝夜更替的太陽神和月亮神,還有著“永日”和“永夜”的更高階對立。

人世迴圈反復,但天神永遠不滅,深淵永無光明。

變與不變之間,有著最根本的區別。“鬼聻”與“希夷”正是中國千萬年易學哲理的形象化體現。

一方面,人世間萬物都在存亡之間擺動,而另一方面,“變的永恒”也形成了我們口耳相傳的神鬼異談。

聊齋而志異千萬年來,人類文明一直都在理智和感性之間周旋。

“子不言怪力亂神”,因為神鬼之說毫無邏輯可言,與實事求是背道而馳。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很清楚: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是,我們仍舊創造了“輪回”,創造了“鬼神”,創造了 “天地無間,羽化飛仙”。

一代又一代的故事看了又看,迴圈反復周始不斷。照這樣的邏輯,理想和真實好像永遠存在于河水的兩岸。但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歷史就能知道,神鬼傳說和真實人生是永恒一體的,是相互形成的,不是岸與岸的平行,而是水與水的交融。

反反復復的“仙鬼迴圈”和永恒不變的“聻與希夷”會矛盾嗎?

人生苦短,藝術永恒。每一道海浪、每一股春風都稍縱即逝,但每一段靈光乍現的聊齋故事,卻得以永存人間。

《章阿瑞》的結局是“魂飛魄散”,但“鬼死為聻”的想象卻引人深思,異象萬年。

圖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