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夏日农忙时,读读这些最著名的“农事诗”

2025-05-28 09:51:42

c罗世界杯冠军

古代的“农事诗”,一般是指描述农业生产劳动的诗歌,而农业生产劳动除了最基本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外,还有种植花木果蔬、...

古代的“农事诗”,一般是指描述农业生产劳动的诗歌,而农业生产劳动除了最基本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外,还有种植花木果蔬、饲养牲畜等。

我国有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一直最重视农业,所以“农事诗”数量很多。最早的农事诗恐怕要数《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先秦的《诗经》里收入不少农事诗,最著名的是《七月》,描述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

通常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农事时间是夏季农历四五月间。古代写得最好、最著名的“农事诗”大都是描写四五月间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忙碌的情景。

现在生长在城里的孩子对于农业劳动已经越来越陌生,很有必要学习古代最著名的农事诗词,除了经典农事诗词本身的艺术价值值得孩子学习之外,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农民劳动的苦与乐,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可感受我国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农事诗词对于农业劳动的讴歌。

夏日农事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大致有三类:一是同情农民劳动之“苦”,二是讴歌农民劳动之“乐”,三是表现农民劳动的苦中有乐。这里选出中国古代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夏日农事诗词,供大家欣赏。

同情农民劳动之“苦”的夏日农事诗,最著名的应是唐朝李绅的《悯(mǐn)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语言通俗直白,几乎妇孺皆知,经常被家长用来教育孩子节约、珍惜粮食。

第一联用常见的农民在烈日下锄草的劳作场景,凸显出农民的辛苦,表现了农民不避夏日酷暑,辛勤劳动的生活。“锄禾”不是把禾苗锄去,而是把禾苗旁边的杂草锄去。

第二联接着农民艰辛的劳作引申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上一联的铺垫,所以这一联的议论和感叹显得并不空洞。整首诗语言平白如话,但是又不单纯是说教,既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又刻画了一幅生动的农家劳作图,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白居易的《观刈(yì)麦》也是写农民夏日劳动之“苦”的名作: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时任盩厔县尉。看到农民割麦子的情形:

一方面,同情农民的遭遇,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无功无德、四肢不勤却衣食无忧感到愧疚,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关心。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农民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的煎熬之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尤为著名,越熏蒸越烘烤,越要努力干活,道尽了农民的辛酸,不停的劳作,不顾炎热的天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农民的艰难处境,颇能引起读者的同情。

讴歌农民劳动之“乐”的夏日农事诗词,首推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如果说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二)是农民劳动之“苦”的代表作,那么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则是农民劳动之“乐”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优秀作品之一,写于他罢官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时。

词人眼中的农民劳动,充满诗情画意,那么快乐和美好,纯粹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宁静和平的农村生活。低小的茅草房,紧靠潺潺流水的小溪,满头白发的翁媪(ǎo)坐在一起饮酒聊天,温暖幸福的老年夫妻生活跃然纸上。

接下来描写三个儿子不同的劳动形象,尤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二句,将小儿子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描绘得栩栩如生,别具情趣,可谓是神来之笔。“无赖”也写作“亡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整首词清新悦目,描绘了一幅和谐的农家画卷,是农民劳动之“乐”与农村环境之“美”的有机结合。

南宋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也是讴歌农民劳动之“乐”的名篇: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以善写田园诗著称,这是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的一首小诗。

首句总写夏日乡村忙碌的情景,男子下地耕作,女子忙完白天的活后,晚上还得接着搓麻线,准备织布材料。

次句用老农的口气写男女各司其事,“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一份活,这些话十分符合农耕社会乡村的实际,可见诗人是熟悉村居生活实况的。

三、四句由写成人劳作转到村童活动上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孩子们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下也勤快地动起手来,虽然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不闲着,也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把农村儿童喜爱劳动的天真情趣呈现出来,用儿童的劳动的快乐来烘托整个农村劳动的快乐,使全诗洋溢着农民劳动之“乐”。

表现农民劳动“苦”中有“乐”的诗词也不少,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非常著名: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农忙时节的景象。前两句写乡村景色:

首句分别以绿、白两个体现色彩的词,大致勾画出江南农村的整体印象,刻画得生机无限。

次句把子规声声融于烟雨蒙蒙之中,把江南初夏的氛围形容得妙不可言。子规的叫声好像是让人们都归家去干农活。

后两句写人事,四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农事接二连三,农民刚忙完采桑养蚕又要耕地插秧,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让人感受到农村的美丽,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美好。有意思的是,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而白居易《观刈麦》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可见在农村,农历四月、五月的夏天都没有闲人,都很忙,但愿我们的农民“辛苦并快乐着”。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在古代,农民的命运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所以,农民的辛苦与快乐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辛苦与快乐。在当今,我们通过诵读这些经典的农事诗词,了解和同情古代农民的辛苦与快乐,应该更加关心现在的“三农”问题。

投稿邮箱:hijiaoshiboya@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