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在家怎么修?学学这位“居士里的NO.1”!

2025-08-14 14:30:04

世界杯歌

其共分为三卷十四品,上卷介绍维摩诘居士运用种种方便法门,摄化不同阶层,让普罗大众都能了解佛法大意。 中卷以维摩诘居士生病为缘起,...

其共分为三卷十四品,上卷介绍维摩诘居士运用种种方便法门,摄化不同阶层,让普罗大众都能了解佛法大意。

中卷以维摩诘居士生病为缘起,文殊菩萨代佛陀前往探视,在一问一答间深入空义,论及如何观察众生现象、通达佛道、入不二法门等大乘修持心要。

最后透过香积、阿閦(chu)佛国诸菩萨的示现,阐释大乘菩萨不住世间也不离世间、随顺所缘的慈悲与智慧。

下面来看经中的几处重点。

重点段落

““””

■ 心净则国土净

○ 你的心怎样,世界就怎样

布施、忍辱、持戒等六度万行皆为成佛之净因,所得之果便为清净的佛身及净土。

大部分经典中称 净土依靠佛而庄严,众生依靠净土而得以往生精进修行。

但在本经中 佛陀却描绘了一个“尘世净土”。

这个净土不离开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依靠佛,而依靠众生的心,提倡“心净则国土净”。

本经的第一品中,舍利弗听后不解,而问佛陀:“佛陀!都说心净则国土净,那为何您的娑婆世界如此不净?”

佛陀便举例道:“盲人看不到日月,是日月的过错吗?世人心有高下,不依佛慧,不能见国土清净,这并非是净土本来不净。”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境随心转”,就像有人虽然贫穷,却能安贫乐道,有人富裕却依然不快乐。

■ 处尘而不染

○ 在家居士如何修

佛陀知悉维摩诘居士生病后,便准备派人去探望。

在出行前,为了令人生起敬仰,便赞叹了维摩诘居士的德行,也即本经的第二品。

这一品详述了维摩诘居士的种种行为, 为在家居士学佛树立了明确的标杆,此处略举一二。

穿着打扮不为炫富,而为展露庄严相好以便度化摄受众生;

也去娱乐场所,非为娱乐,而是去那里教化度人;

了解其他宗教和学问,但仍以佛法为中心,以正信教化众生......

由此种种,他向居士开示 所谓清净,不在污泥,而在不染,若能身处红尘而出泥不染,居士也可成佛。

■ 不思议的妙法

○ 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赞叹之后,便是选合适的弟子前往慰问。

大部分弟子因为曾经讲法时被维摩诘居士问倒而不敢前往(即本经第三、四品),佛陀唯有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率众前去。

在一番交谈后,随行的弟子舍利弗站久了想要找个座位,维摩诘居士知悉后便向他开示 “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位。”并进一步提出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随后,维摩诘居士施展神通借来三万二千高达八万四千由旬 (一由旬=六十里)的座位,并将其放置于一丈见方的房间内。

维摩诘居士示现此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是为了令初发菩提心,尚未修般若行的初基菩萨心生仰慕而加功办道,安住其心,同时也为令此事迹广为流布,令更多善信生起信心。

■ 菩萨观众生如幻人

○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更应无所执著。

为此维摩诘居士接着讲述菩萨观众生如“幻人”,进而提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引来天女散花。

而散花的天女则因为一朵粘在舍利弗身上的花瓣,与其展开了一场关于“分别心”“男女相”的精彩辩论。(详见《维摩诘经》第七品)

维摩诘居士也依此破除人们对“有法可修”的执著,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得智慧功德,“实无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结论。

■ 入世出世一而不二

○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基于上述观点,维摩诘居士向来访的八千位菩萨提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的问题,也即询问诸法空相的本质。

三十位菩萨各自作答,维摩诘居士对此不置可否。

因此众菩萨都请文殊菩萨开示,只听他道:

“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随后文殊菩萨询问维摩诘居士是否如此。

只见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言,文殊菩萨由此赞叹: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因为一切能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都是虚妄的,不是诸法的实相,这也就是《金刚经》所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更多精彩内容,请读诵《维摩诘经》)

结 语

““””

东晋高僧支敏度说此经是 “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标”,把它看成是阐扬佛教真理的最高经论。

鸠摩罗什的弟子僧睿大师曾自叙云: “予始发心启蒙于此,调咏研求,以为喉衿。”意思是 此经可以作为研究和学习佛教理论的启蒙读物和重要经典。

对于想要全面、系统了解《维摩诘经》的善信来说,本文仅为略述,欲知详情还请仔细研读经文原文。

编辑 | 远山

摄影 | 熙全、晓峰、浩子

责编 | 明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